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.jpg:

从坭陂南下沿宁江河前行,仅半个小时的车程便来到了兴宁南部的重镇新圩。
新圩位处宁江河下游,是从平原向山地过渡的地带。从新圩往下则可以抵达兴宁的南大门水口,继而又可以沿梅江下行至梅州。在明清时期,新圩属于兴宁南厢。明成化十八年,兴宁县将通往程乡的驿道从东向改为东南向,在新圩境内设置了大水坑铺,从而促进了新圩地区的开发。
清咸丰以后,借助于水陆贸易的繁荣,新圩正式建立了集市。新圩商业盛时,其影响力不仅波及水口、泥陂,还远至梅县的畲江。新圩商人实力的强大,更是不可小觑。在明洪武年间,来自梅县松口的伍九十九郎便定居新圩附近,以水运船务为生,传至第八世伍寰宇、耀宇四兄弟时,伍氏一族已是富甲一乡。清末廖蔚臣在梅县大圩畲江开设的“厚昌栈”,一度垄断了当地的食盐销售,为廖氏积累起了千万家资。
新圩的发展,也培养出了地方上的强宗巨族。在新圩,彭、廖、陈、 刘、谢、伍、余是最主要的姓氏。其中的彭、廖二姓都是巨族,分别从揭阳和程乡迁入。而谢、陈、伍、刘也于明代前期相继开基于此,历为世家。在这些家族中,尤其引人瞩目的,便是泰山下伍氏,也是本次考察组在新圩的主要考察对象。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.jpg:

泰山下老屋正门上的“大夫第”匾
泰山下(实际为大山下,客家话“大”读音为“太”)位于新圩集市的东面。出圩以后,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一直前行,历经半个多钟头,才抵达一处群山环绕的小谷地。在谷地中,矗立着一座二堂二横的围龙屋,这便是泰山下伍氏的老宅“爱敬堂”(又名大夫第)。
该屋始建于明天启年间,为伍氏八世祖伍耀宇所建。伍耀宇,字道辉,其人“赋性孝友,忠厚正直,处世谦谨,好善乐施,能勤俭、擅经营”(民国《广东齐昌兴宁伍氏小传》),曾屡获知县赠匾,被选为乡饮大宾。现今的爱敬堂依然保持着初建时的风貌,虽然无法与汤湖王氏进士第比肩,但却在建筑风格和布局上别具特色。为了充分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,该屋一方面在装饰上力主清雅之风,另一方面则取消了化胎上的围屋,与山体直接相连,充分体现了屋主的精巧构思。在屋右还有一口神奇的“凤眼井”。该井据说为开基祖伍耀宇所凿,因形如凤眼而得名。其井水质甘甜,终年不枯。特别是井内水面虽高于地表,但却从不溢出,让人称啧啧称奇。而该井也由此被伍氏族人誉为一族风水之源,颇受推崇。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.jpg:

泰山下老屋的凤眼井
除开围龙屋本身,让大夫第闻名于世的莫过于伍氏族人的“文风之盛”。不但禾坪外曾树立过十余个功名桅杆,在上厅的梁上更是挂满了各式各样的“进士”、“文魁”匾额。细查《伍氏族谱》,在明清时期,伍氏族内就有数十人取得过科举功名。其中十世伍之遴、十三世伍葆光、伍韶光中得岁贡,十一世伍青莲、十二世伍楷中得举人。而伍之遴和其侄伍青莲更因为民革除科赋盐弊,广受阖邑敬重,被奉为乡贤。
不过,正所谓“墙内开花墙外香”,伍氏文名的极盛却得自于西蜀。在迁入西蜀的族人中不仅诞生了伍氏第一个进士,还创下了“一门三兄弟进士”的科举奇迹。而这一切还得从“湖广填四川运动”讲起。兴宁最为粤东地区的人口大县,在清初灾荒并起的年代,成为客家人口外迁最主要的输出地。伍氏家族也不例外,根据统计,康雍乾时期整个兴宁伍氏迁入四川的共有一百多户。以下是新圩伍氏家族的迁川情况: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.jpg:

新圩伍氏迁川表
康雍乾时代的客家移民,有不少都是从兴宁北上,穿过江西、湖南,经贵州北部而进入四川地界。之所以选择这条道路,一方面是因为水路的价格昂贵,一般家庭难以承受。另一方面则是这条道路是传统的商道,移民对路况的掌握比较容易,沿途的补给也容易获得。特别是该路的川黔一段,和明清的官道基本重合,是川盐济黔的重要路径,这对于“无兴不成商”的兴宁人而言,更是颇具吸引力。在乾隆十三年(1760)四川官员张允随的奏折中,还能看到当年客家移民入川的盛况,他说道:“计自乾隆八年(1743)至今,广东、湖南二省人民由黔赴川就食者共二十四万三千余口。”(清《张允随奏疏》)如果按当时入川客家移民占总数的25%来算,每天由贵州进入四川的客家移民竟达到了万人以上,而且入川的家庭规模也达到“一户之中,多至数十名口者。”(乾隆二十五年《贵州巡抚周人驭奏折》)
泰山下爱敬堂的伍方威正是这批移民大军中的一员。根据族谱和口传,伍方威原本以经商为生,他曾经沿着川黔古道到过重庆的綦江。他的儿子伍绍曾是一名正直聪慧的读书人,但却因为耿直得罪了考官,被褫夺了衣顶。无奈之下,伍方威便和伍绍曾、绳曾、缵曾诸子决议入川。他们一路经过桐梓、安稳、赶水和东溪,终于在乾隆五十二年(1787)抵达了綦江城北的古南镇,以商为生。最初的日子,生活非常艰难,根据綦江伍氏的传说,为了补贴家用。伍绍曾不得不干上了为县衙挑水的活计。因为偶然的机会,他在知县熊士烺面前展示了自己的才华。熊知县顿时为这个广东来的年青人所折服,聘请他为私塾老师,教育子弟。自此以后,伍绍曾便留在了县衙,并为刘元熙、张九谷、图敏等历任县令所亲睐,被聘请为幕席,甚至为县令代阅课卷。其“凡地方试院大举,济人利物,裨益社会,诸如修桥、筑堤、铺路、设渡等等,无不刻刻在念,赞襄其事。公为人谦洁端雅,人皆德之。”(道光《綦江县志》)在他故去后,其牌位被供奉在了石佛岗旌善亭乡贤祠中,成为了在綦粤籍移民的骄傲。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5.jpg:

綦江兄弟进士坊(图片来源梅州日报)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6.jpg:

爱敬堂正厅三进士的匾额原就挂在堂上
正是在伍绍曾的精心栽培下,他的三个儿子濬祥、辅祥、奎样陆续在道光年间中得进士,轰动川黔。兄弟三进士的科举奇迹不说在四川少有,就连在全国也属罕见,被綦江人誉为“邑中三凤”。同治帝曾下旨在旌善亭与官厅之间,建立了伍氏“兄弟进士”牌坊,用以表彰伍氏的文风。三兄弟在中得进士后,曾托人为兴宁爱敬堂送去了“进士匾”,原乡族人将其挂在了祠堂上厅正中,直到文革期间才被销毁。此后,伍氏家族会定期派出家族成员前往原乡“朝祖”,直到20世纪40年代才终止。伍绍曾为綦江伍氏所开创的文风,并没有止步于三进士,而是一直在家族中得以传承,并发扬光大。伍濬祥之子懋怀、懋辑、孙积淙均为诸生。积淙之子善从曾于民国期间赴日留学庆应大学经济科。奎祥之子懋郇为廪生,曾任云南禄丰、河阳、平夷、浪穷等县知县。另一子懋邰,则为贵州府经历,署理龙泉县知县。(以上参阅道光《綦江县志》和伍之伦《重庆綦江伍氏家族人物及源流》)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7.jpg:

伍氏家族残存的功名夹杆
考察伍氏的历史,我们不禁发现,移民在适应新居地过程中对原乡传统的调适与应用。原乡重文重教的风气和经商发家的传统,在伍氏家族开拓新世界的过程中,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。当然,伍氏家族绝非孤例。在綦江,同样来自广东兴宁的龚氏家族也是靠着农商兼营,耕读传家,在县内地方颇具影响力。来自福建武平的吴氏家族也继承了原乡的传统,在县北经营农商,发展为地跨綦江、江津的大族。同样,在川黔古道上的各个场镇,都分布着来自岭南的客家移民。他们利用自己在原乡所掌握的生存经验,为促进西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,做出了自己的贡献。在原乡和四川之间,移民们用商业、文化搭建起了一条渠道,甚至是一个网络。在这个网络中,原乡和四川之间不是隔离的两端,而是在不同层面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联动,甚至相互影响,这在接下来的《四川客家志》的编辑中也将成为探讨的重点。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8.jpg:

泰山下爱敬堂远眺
特别感谢
兴宁地方志办郑桂元先生、兴宁伍氏伍灼强先生、綦江伍之伦先生提供了相关的资料。
文章来源:微信四川客户研究中心